产品说明

语言天赋超强的他写下2篇奇文反驳专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汉字

   发表时间: 2024-04-04 16:28:25   文章出处:OB欧宝网页登录/樑拖   

  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反映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还有祖先的智慧。就像萧启宏说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的出现让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汉字从诞生到现在,它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过曲折,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晚清到民国时期,战争屡屡爆发,国家经常受别国的压迫,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一些爱国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同时,一些专家积极研究中西方文化,当时的中国内部受晚清动荡的影响,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些专家觉得,国家为何会腐败是因为旧民间传统文化的顽固,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汉字,最后专业的人建议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对于汉字的抵触不可谓不大。

  当时,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曾表达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之一就是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著名文学家鲁迅也说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但是,也有专家反对废除汉字,认为汉字传承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经验代并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让这场争论停歇下来的是赵元任写出的两篇奇文,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赵元任的语言天赋。

  赵元任的国语非常厉害,在语言学的造诣上也很深。童年时期的他就可以把握发音的细微差别,到了十二岁,保定话,苏州话,常州话等地方方言就已经信手拈来。长大后,学霸本霸的实力更是反映出来,参加留美考试,从未学过拉丁文的赵元任,临时抱佛脚,看了一本《第一年拉丁文》,最后的成绩是第二名。

  长大后的他兴趣更加的广泛,物理、心理、哲学都有涉及到,即便赵元任学得如此庞杂,依然创下了康奈尔建校以来最优异的记录。赵元任对语言学的兴趣一直都有,因此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在给罗素当翻译期间,到杭州讲杭州话,去湖南的前一天,才初步学习长沙话,在向罗素介绍当地的情况后,还有人跟他攀老乡。

  驳废除汉字的言论,他写出了两篇奇文,全文仅一个读音。《施氏食狮史》和《季姬击鸡记》两篇文章,一篇为“shi”的读音,另一篇为“ji”的音,全文读起来声调可以不一样,发的音确是相同的。采取了汉字和拼音结合的方式。例如:石室诗士施氏;鸡叽集几基;是不是很有趣呢?

  假如将所有的文字都转化为拉丁文,内容就会不复存在。而赵元任写下这两篇文章,就是想要证明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这其中既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透过赵元任的奇文也看出了在这场汉语改革背后的文化问题,先看文章的语言问题,全文都是同音字,若是不看文字,只是听别人读,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在真实的生活中,基本上没有文章会出现这么多得的同音字,即便从古代文献中看,也没有都是同音字的文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文字游戏。

  赵元任写的两篇文章是一种极难出现的情况,虽然它确实像一场文字游戏。但有一点,汉字当中有大量的同音字,这些文章体现出了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其汉字的独特性。

  由此就要提到语言文字的革新,有两个方面:将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汉字由拼音文字代替。其中文言文的变革,早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白话文就已经基本取代了文言文。值得探究的是汉字至今也并没有被拼音文字所取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本上就是文化的问题。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改变的是表达习惯,涉及的是文体的变化。文言和白话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四大名著中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经常一起出现。

  现如今,我们用白话文去写作,发邮件,进行日常的口头交流。但依然可以看见文言字词的影子。比如,会加一些类似久仰,家父的文言熟语。

  在赵元任所写的奇文中,并没有表明他的立场,文章说明的也并非保留汉字的必要性。表现的依旧是汉字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问题》中赵元任大概表达的意思是:某种场合中是一定要用文字的。在其它的场合里,例如,自然科学,教育方面是要用拼音文字的。

  几篇奇文表示了汉字是具有独立性的两篇文章能看作是文字游戏,但其它的文字艺术是与之相对应的,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假如将中国古代史,文学史都改成拼音文字,那么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的韵味就会无从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的方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许就会出现不同音的情况。说不同方言的人们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汉字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传承经历一番波折,依然坚定地发展下去。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们更应该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使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继续传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文章

版权信息  欧宝全站-app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
皖ICP备08103814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08103814号-1